关于围棋的小故事

时间:2024-12-13 05:27:50编辑:阿星

围棋故事

  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那么有关围棋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居在商山,人称“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他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就想废掉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就开国大臣张良想办法。张良建议吕后聘请“商山四皓”作太子的宾客,吕后答应了。“商山四皓”都是张良的好朋友,碍于老朋友的面子,他们出山了。很快,太子刘盈经过这四位长者潜移默化的教导,修养与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 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对刘邦说:“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废,于是就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商山四皓喜欢下围棋。唐代王维、李思训、孙位,五代支仲元、石恪,北宋孙可元、李公麟、南宋马元,元代钱选等,都以四皓在商山为题材,作《商山四皓图》,或名《四皓弈棋图》,或名《山居四皓图》。   2、关羽刮骨疗伤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酷爱与人下棋。   一次他在攻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撤军治疗。关羽决心攻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如此容易,何用柱环?”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   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   只见华佗取出尖刀,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发出滋滋声,在场的人都吓得用手捂着眼。

围棋故事

围棋故事五则   围棋起源于中国,下围棋可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古至今,文人雅士总与围棋是一道的,下面和大家分享五篇关于围棋的故事。    一、关羽下棋刮骨疗伤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也酷爱与人下棋。一次他在攻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撤军治疗。关羽决心攻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如此容易,何用柱环?”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只见华佗取出尖刀,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发出滋滋声,在场的人都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若无其事。华佗刮尽骨毒,敷上药,以线缝好伤口。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真乃神人也。”有诗云:棋国大师今几许,神威终古是云长。    二、王质与烂柯山   晋朝时期,围棋风靡一时,民间关于围棋的传说也多了起来。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烂柯山的故事:衢州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打柴时遇到两位仙人下棋,他在一旁看入了迷,天色已晚时才想起该回家了,他拿起打柴用的斧头,却发现斧柄已经腐烂了,回到村里,发觉村民都是生面孔的人,一问才知,原来人间已过了五百年,他这才明白自己是遇见了神仙。后人有诗为证:   闲看数着烂棋柯,涧草闲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    三、谢安的名相风范   前秦符坚带兵百万入侵东晋,朝庭震动。东晋统帅谢安却邀亲友在山中游玩下棋,神情自若。至夜,谢安突然密传众将,调兵布阵。几天后突发奇兵,将入侵之敌打得溃不成军。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下棋,他只是扫了一眼捷报,顺手放在一边,声色未动。客人们忍不住纷纷问他仗打得怎么样,他这才缓缓地说:“仗打胜了。”谢安胸有成竹、坚定沉着的名相风范,正是从围棋中修炼出来的。    四、王安石下棋赌诗   政治家兼文人王安石也是一位棋迷。他晚年闲居南京,常与薛昂处士纹枰对坐。有一次,二人约定赌棋罚诗,输者作梅花诗一首。首局是王安石负,俄顷,便脱口吟出《梅花》诗云:   华发寻香始见梅,一枝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杳杳难随驿使来。   一首诗吟罢,薛昂心中暗叹荆公(王安石的号)不愧一代雄才。次局,王安石吸取前车之鉴,步步为营,稳妥进取,致使薛昂无隙可乘,终至败北。论理该薛昂作诗,可他搔首弄耳,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写下一句。王安石等得不耐烦,便代他作了一首:   野水荒山寂寞滨,芳条弄色最关春。   欲将明艳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   既赌胜负,又不失风雅,增加下棋的情趣,或许这正是文人弈棋的别具一格之处。    五、王积薪仙师授艺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待诏”,“安史之乱”时,他跟随皇帝逃往四川。途中的一天夜晚,王积薪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晚上听得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夜很长,一时也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好的。”媳妇回答。王积薪好不奇怪,心相:“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着。“起东南九放一子。”媳妇说。“东五南十二放一子”老妇人回答。“起西八南十放一子。”“西九南十放一子。”……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总共下了三十六着棋后,忽听老妇人说:“你输了,我胜了九路。” 王积薪惊异不止。   天亮后,他向老妇人请教,老妇人便与媳妇给他一一讲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积薪觉得这盘棋下得十分奇妙,便把它叫做“邓艾开蜀势”带回去认真研究,自此棋艺大进。   后来王积薪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


关于围棋和象棋的起源传说是什么?

关于围棋和象棋的传说是弈与博,围棋与象棋的起源围棋是中国古代的圣王尧舜创造出来的。吴清源是我国知名的围棋大师,根据他所理解的是为了观测天文。如果能够接受围棋起源于天体运行的观测和阴阳的占卜,他用占卜的工具发明了围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博取众家之长,棋之一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又围棋与象棋耳熟能详。其中"弈"指围棋,"博"指象棋。这便是"博弈"一词的由来,两人端坐棋盘两侧互相推手的益智游戏。围棋的由来在文字记载中,开始出现围棋的说法。像春秋时期的《左传》,里面有个成语叫"举棋不定",原文是"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论语》上也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整个围棋的发展就是它首先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在文字记载中,象棋的起源和发展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棋艺统称博弈,博即是指象棋。《楚辞.招魂》中记载: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到今天为止,象棋与围棋也有国战之说。它很好的开发了我们的智力,是家长们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一种很好工具。这样的文化是精粹,发扬光大是责无旁贷的。

围棋的传说有哪些?

围棋的传说(一)
从“围棋是最古老的”说起,可以引出许多神仙志怪、奇闻轶事来。如果把它们搜集起来,可以称得上是洋洋大观了。其中,有些是文字记载下来的,作者也不是藉藉无名之辈,有些则演变成了民间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了当地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是晋人张华在他的著作《搜神录》中的一条记载。尧是中国上古时期,继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炎帝之后,开创三代之治的领袖人物,他的风范,很为后人所称美。可是他的儿子丹朱不务正业,据《尚书》中记载:“丹朱傲,惟漫游是好,傲虐是作。。。”,典型的一个纨绔子弟。尧于是用文桑作棋盘,犀角和象牙作棋子,都是非常名贵的材料,创制了围棋,希望用棋道来潜移默化地改造丹朱的性情,可谓是一片苦心。故,宋人罗泌的《路史》中记载,“(丹朱)傲狠猖克,兄弟为阋。帝(尧)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

尧的苦心,以及他所发明的围棋,似乎并没有让丹朱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后来,丹朱和南方的有苗部落联合掀起了一场叛乱,反对尧以及他指定的继承人舜。

这一则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蕴藏着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后人对它的可信度,众说纷纭。反对者可以说它根本无从考证,只有后世的有限的文字记载作为支撑,不能令人信服;也可以说,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当时人的思想,怎么会创制出来逻辑如此严密、变化如此复杂的围棋?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当时人创制出来的围棋,一定只是当今围棋的一个雏形,是适应于原始社会的初级围棋,经过漫长的发展,棋盘的路数不断加增,变化益愈繁复,才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十九道。

(这里宕开一笔。围棋的路,也即棋盘上的线,它的增加到今天的十九路,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的。为什么呢?我早些年看过《围棋报》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现在的十九路盘,将来也不会再有变化了,即不会再增加到二十一路了。原因是,当今的十九路盘,一个棋子,它放在四路边上取地,比放在中腹取势,价值上要稍稍的低一些。如果再扩充棋盘的路数,中央一子的价值就要明显的大过边和角,这就违背了围棋均衡、调和的本质了。这又让我想起日本某九段对清代棋圣黄龙士先生的评价,他说,在十九路盘上,我还可以勉力和他抗衡;但在二十一路盘上,先生要授我四子,才能与之周旋——因为他的中盘力量太大了。。。。棋路的增加,导致棋局因此而变得更加广阔,更加有利于黄龙士天才的施展,这时,仗着日本的布局理论,铺一铺地板,泡一泡官子,就想把他赢下来,我想是不大可能的了。从另一面来说,日本棋院九十年代为了普及围棋,曾大力推广九路围棋,因为这种小棋盘路数少,变化也少,很容易上手,能快速引起初学者的兴趣。但九路围棋因为局面过于狭窄,边角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中腹的价值。据有四角之后,对方在中腹就无所作为了。——所以,九路围棋,也是违背了围棋调和的本质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今的十九路棋盘是最中庸、调和的。——是为闲话。)

围棋的传说(二)
围棋发明了以后,经过两汉、魏晋,与无数的历史人物,比如帝王、将相、名士,发生了种种的瓜葛之后,到了中国历史的乱世——南北朝时期。不曾想,在这样的世道,竟然在南朝梁人任昉等的笔下,出现了流传至今并有多个版本的“烂柯”的传说。

据任昉的《述异记》: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信安郡)新安郡在今浙江衢州,当时任昉所说的石室山,因人们的附会,不知什么时候,就改称为烂柯山了。这则记载,翻译成白话文,说的就是,晋代樵夫王质到这山中砍柴,看到有几位童子一边下棋,一边唱歌,王质觉得纳罕,就凑上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含在口中,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于是起身,看到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王质到石室山打柴,竟然误入了仙境,遇到了神仙,结果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下山之后,已是物是人非。


这一条记载大约是关于“烂柯”的比较早的版本。最早的一个版本大约是晋人虞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后来,又衍生出不同地点而故事雷同的版本,如同一时代的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在浙江而南的福建省武夷山仙弈台,大约也因此得名。

王质在山中不过逗留了片刻(俄顷),人世间就发生了沧桑的巨变,因此“烂柯”常常被后人用作典故,来形容人世间不知不觉而发生的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长期被贬(二十三年),归后恍如隔世之感慨。


上一篇:户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