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小道

时间:2024-12-14 06:59:30编辑:阿星

《小平小道》观后感

《小平小道》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平小道》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不能缺失良心;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不能缺失责任;我们可以不聪明,但我们不能缺失记忆。邓小平,这个名字已经在我们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们从没有忘记他的锋芒气势,没有忘记他的雄韬伟略,没有忘记他的丰功伟绩,更没有忘记是他用满腔热情唤发了中国的勃勃生机。   但我却从来不曾想到,一条杂草丛生的普通小道竟能构画出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竟能成为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而链接这条道路的是他,是一位坚定信念,坚守理想的老人,是我们最可亲最可敬的小平同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每个人的人生征途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更免不了经历一番挫折。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经历了三落三起的人生磨难。60多岁的他从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一名被监督劳动的工人,面对地位的反差和环境的变化,他却始终不颓废、不消沉,依然充满着对人生的信心,依然心怀祖国的前途,依然牵挂着祖国的人民大众。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在这条小道上苦苦思索,他徘徊了三年零四个月,也思索了三年零四个月。终于,一位时代伟人从这里挺立,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由此萌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蓝图于此勾勒。这是一条不平凡的小道,也是一条见证历史的小道,更是一条通往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人生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小平同志在他被“打倒”的日子里依然奋勇前行,激流勇进,他用改革开放拉启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幕,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我们要以小平同志为榜样,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即便不是太阳,也能在平凡的岗位发出耀眼的光芒;即便不是舵手,也能驾驭命运之舟;即便脚下踩的是条曲折的小道,也能走出幸福的康庄大道! (南昌市远程办) ;


小平小道观后感

  1969年11月,一代伟人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汽车配件厂劳动,当起了普通的工人,一干就是三年多时间,直至1973年2月调回北京,江西人民为了记念这样一位后来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不朽历史功勋的伟人,特在他曾经工作上下班的地方,设立了“小平小道”纪念馆,以供游人参观。
  因新建县距南昌只有十来公里的路程,于是和朋友开车到了这里,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小工厂,几栋只有一层楼的小平房被分为两排,即成为了汽车配件的车间,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房屋和树木均保持了原样,没有被修复的痕迹,只是这些显得有点陈旧的车间被改成了展览馆,记录了伟人在新建的三年及生平。
  据导游介绍:当工厂的工人得知小平同志要来自已所在的工厂劳动,大家都发誓要保护好小平同志的安全,当时的车间主任考虑到小平同志已是65岁的老人,就安排他干点比较轻的活儿,先是让他用柴油清洗小配件,可老人的手不停地发抖,于是又改让他看图纸,可老人眼已经花了,不太看得清楚,于是老人便主动提出来干一点体力活,就是站着用带有打磨功能的工具,将比较粗糙的小配件打磨光滑。早上八时上班,晚上六时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了整整三年多时间,他的夫人卓琳也在同一个车间即小平同志工作台的对面,和他一起工作了整整三年。
  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在新建的三年,使更多的工人看到了一代伟人身上不屈不挠、勤俭节约、爱民如子、忘我工作的高尚品格。在小平同志的工作台,工人师傅们为他准备了一条凳子,可小平在工作时从来没坐下过,他曾私下对老伴卓琳说:“我不能坐,我一坐下就起不来了”。至从小平下放到江西后,他们的收入也急剧降低,然而还得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供子女读书,于是,他一天只抽很少的几支烟,只喝少量的一点酒以解除疲劳,早餐也不过是甜米酒加两个鸡蛋,午饭和晚饭多是吃一些素菜,当他家里装水的盆子漏水以后,他就拿到车间,让工人师傅给他焊一下再继续使用。在生活中,他不仅自已不浪费和节约,也是这样要求身边的人,有一次,当他看到做菜的师傅准备把切落到地上的一块茄片放到垃圾桶里时,他止住了她,说把它给洗一下就可以了。在工作后休息时,小平同志总是和工人们在一起拉家常、聊时事,总是那么的容光焕发和神采奕奕;他总是忘记了自已的年龄;他也总是在两位警卫员的监视下上下班,从没的早退和迟到过。
  在其中的一间陈列室里,展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拖拉机,一辆是上饶产中巴车,两辆车有着两个极不平凡的故事。一次,小平同志突然头晕眼花,瘫软在地上,工人师傅们急了,赶紧将他扶到工厂唯一拥有的拖拉机上,把他送往南昌武警医院。后来,当小平同志复出后,汽配厂的工人师傅们给小平同志去了一封信,说明条件的艰辛,小平同志于是批复责成有关部门给配件厂送去了一辆中巴车,以供工人师傅们上下班使用,据说这在当时还是江省唯一的一辆中巴车。
  就在小平同志离开新建去北京时,他没有忘记和自已在一起工作了三年多时间的工人师傅们,他让夫人卓琳到厂长和车间主任家里辞别,给他们道一声感谢,当他当上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后,他仍没有忘记他们,且经常挂念到工厂的发展情况,并托各方面关系以打通销路,以提高配件厂的效益。
  参观完“小平小道”,让我感触颇深,获教匪浅,也不由自主想起了一段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纵观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也不正是如此吗?


上一篇:ppt小清新背景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