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

时间:2024-12-15 16:27:13编辑:阿星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介绍

1、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2、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厂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3、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英文

狄更斯英文为 Dickens。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一位英国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Dickens的文学创作风格深受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困境,揭示了贫困和不公平对人类的伤害。他的代表作包括《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荣耀与耻辱》等。他的小说具有生动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性格复杂的角色。Dickens的语言风格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方言,以及象征主义和比喻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总的来说,Dickens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对世界文学和社会思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与他笔下的人物

在“关于狄更斯的私事与《大卫.科波菲尔》”里,毛姆是这样说的,“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并且逐渐对上流社会的语言也熟悉起来,但他的小说在描写上流社会生活时,塑造出的人物却不那么真实可信,他笔下的牧师和医生,显然不及他描写的律师及其助手那样真实、生动。”




毛姆自然有他成熟可靠且一贯敏锐的看法,他认为狄更斯从小就对律师这类人物非常熟悉了。换句话说,也正因为是如此,才导致了成年后,他本可以彻底了解他身边上流社会的那些人的内心世界的,却只了解到了他们表面的一些东西。

“这对一般人来说,没什么影响,但对于小说家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狄更斯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有时他不得不进入某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那里的生活他并不懂,那里的一切也都和他曾经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作为忠实的读者,我知道毛姆说的是什么意思,也明白狄更斯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人一生,这点在狄更斯身上,也是一样的。只是狄更斯不仅勤奋,还很幸运,他的天赋足以令他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无论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至今的我们,都深深喜爱的作品。


查尔斯·狄更斯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什么?

双城记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后来被改编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电影。作品写于作者的晚年,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过度杀戮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同时,小说也因法国大革命的一些描述备受争议。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上一篇:霍尔开关传感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