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我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如果有情感的话,上天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眼中凝结的泪水如铅水般沉重冰凉。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如果有情感的话,上天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意思。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舝:一作“牵”。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将:与,伴随。汉月:汉朝时的明月。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独出:一说应作“独去”。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无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长安附近汉武帝刘彻的陵墓。秋风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以此称他。开头两句是说,有人夜间听见茂陵中刘郎的魂魄巡游汉宫,仗马嘶鸣;可是天亮时这一切都消失了,什么迹象也见不到。首二句想象汉武帝的阴魂预知铜仙人将被搬走,头天晚上显示灵异的情形。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三十六宫:汉代长安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指青苔。这两句写汉代遗宫的荒芜。是说,宫廷画栏前的桂树空飘着秋香,苑中青苔满地,人迹稀少。“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东关:长安东门,这里指明所去的方向。酸风:悲风。眸子:眼中瞳人。这两句说,魏国的宫官把金铜仙人装车送往遥远的魏都洛阳,出长安东门时,悲风迎面扑来,刺着金铜仙人的双眼。“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君:指汉主。这两句是说,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只有天上的明月陪伴着它;因怀念武帝,泪如铅水洒落。“清泪如铅水”照应上文“酸风射眸子”,把金铜仙人拟人化,想象它因为离情而落泪,同时增添了铜人落泪传说的戏剧色彩。“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客:指铜人。咸阳:离长安不远。它附近有渭水,汉代改称渭城。这两句说,金铜仙人从长安东去,唯有道旁枯败的兰草为它送行;天公如有感情,也将因这兴亡盛衰的变化而伤感衰老。这两句和末两句,是记写从长安至洛阳途中的情形,情景凄凉。“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名句,妙在反衬,以无情的天公也会伤情变老,反衬出有情的人心中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这是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感叹,也反映出它离京去国时的悲愤。“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是说金铜仙人带着铜盘,独自离开汉宫后,在月下荒凉之地行进;过了咸阳,越走越远,渭水的波声也逐渐听不到了。这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一个“独”字,照应了上文的“画栏桂树”、“三十六宫”以及“汉月”、“宫门”,点出金铜仙人不忍离别又只得离别汉宫的情状,也见出诗人辞官离开长安时的孤寂心境。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最后,关于作者李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天若有情天亦老什么意思?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意思是倘若上天也有感情,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出处:宋初石延年(曼卿)赠友联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上联,对出下句“月如无恨月常圆”,一语刚出,惊动四座。此事记载在《蓼花州闲录》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诗,引喻生长、兴衰,石氏用“月如无恨月常圆”作对句,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扩展资料含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唐·李贺译文: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2、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忆秦娥》·宋·万俟咏译文:倘若上天也有感情,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这种情感无法言语。3、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减字木兰花》·宋·欧阳修译文: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4、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行路难/梅花引》·宋·贺铸译文:谁知我们这些人,是否来蓬篱草民间?道边衰兰泣落送我出京城,苍天有情也会衰老不忍把眼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毛泽东的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直译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诗句引申意是:表达的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出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译文】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关键词注解】钟山:即紫金山,南京市东。苍黄:比喻大变化。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慨而慷:即慷慨。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追穷寇::指国民党残余的军事力量。《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巨大变化。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创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品鉴赏】首联写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是倒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促成了“钟山风雨起苍黄”。它们是全诗的总起,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强渡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解放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正当敌人还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解放军已浩浩荡荡渡过了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人巢穴。在解放军压境的隆隆炮火声中,南京反动政府犹如黄叶惊飞鸟兽走散。全诗开头异峰突起,气魄不凡,有如泰山压顶,雷霆万钧。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苍黄”两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雄师”两字生动地刻画出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英姿。“过大江”三字生动地描述了解放军强渡长江那种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浩浩荡荡的生动场面。颔联讴歌南京的解放。这里的“今胜昔”三字,凝结着爱与恨的深邃感情,想着过去百孔千疮的“帝王州”,人们对反动统治极端的仇恨;南京在军事上自古就是形势险要,今天已经掌握在人民解放军的手里,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在政治上,过去这里是反动统治者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换了人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显示出其雄姿秀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英姿勃发。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渴望胜利的全国军民都在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天翻地覆”这成语既写出变化的巨大,又显出事件意义的伟大。“慨而慷”一方面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一方面表达举旧欢腾闻风而起的豪情。这些语言刚健有力,豪情奔放。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颈联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毛泽东一反《孙子》中所提“穷寇勿追”的旧说,进一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角,一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用“剩勇”而不用”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歼“穷寇”。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尾联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后面这四句是议论说理,但不是概念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这首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近代文学家郭沫若《“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现代小说家刘白羽《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远、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苍天如果有情,也一样会老去,所以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时间和机会,不要得到一点成果就满足于现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出自毛泽东写于1949年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原诗如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白话译文如下: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摘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提问】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苍天如果有情,也一样会老去,所以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时间和机会,不要得到一点成果就满足于现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出自毛泽东写于1949年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原诗如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白话译文如下: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回答】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
天若有情天亦老,拼音是tiānruòyǒuqíngtiānyìlǎo,意思是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
出处: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在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诗歌抒发了诗人的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曾被毛泽东引用在其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