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逍遥津

时间:2024-12-16 01:02:29编辑:阿星

合肥只有七千兵,张辽是怎么大破孙权十万大军打赢逍遥津之战的?

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此时曹操主力远在汉中,驻守合肥的只有七千余人。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合肥守将张辽、乐进、李典彼此却不和,“进、典、辽皆素不睦”。张辽乐进李典不和正在这时,远在汉中的曹操差人送来一个锦盒,封口写着“贼至乃发”。曹操千里传书合肥孙权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这个锦盒来的很及时。张辽等人拆开一看,曹操的命令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曹操此书的真正用意,不在于如何调兵遣将,而在于提醒三位主将,务必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守卫合肥。对此张辽激昂陈词“都什么时候了,私人恩怨怎么能误公事?”李典羞愧,表态服从张辽指挥。“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三位主将心齐了,仗就好打了。李典向张辽赔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役第一阶段是挫敌锐气。张辽深知,如果不挫挫孙权锐气,凭十万大军攻破七千人驻守的城池再简单不过。为此张辽挑选八百敢死之士,向孙权中军大营发动奇袭。“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张辽冲击孙权主阵面对势不可当的张辽,孙权吓蒙了,他看到张辽带的兵马少,于是让人重重围困张辽。“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看到打击敌军士气的目的达到,张辽率先突围。“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张辽逃出去了,可剩下的人还在包围圈中。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没办法,张辽重新杀入包围圈,这次终于将所有人带出来了。“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十万大军之中,张辽以八百兵马杀进杀出,几入无人之境。张辽的威猛和出色的临阵指挥,令吴军士气胆寒,也让合肥守军恐慌的心情安定下来。张辽第二阶段是坚守合肥。孙权不死心,指挥大军攻城。合肥不好攻。之前有扬州刺史刘馥对合肥的营建,使得合肥成了一座坚城。再是张辽成功的挫敌锐气,壮了守军威风。此消彼长,结果是“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合肥攻不下来,孙权只能撤军。仗打到这,如果能平安撤退,此次合肥之战无非就丢点面子而已,问题是孙权撤退也犯了大错。最后阶段是追击孙权。张辽李典追击孙权孙权是如何撤退的呢?《三国志凌统传》描述“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扦权出。作为君主,孙权选择了亲自断后,更重要的是身边兵力还很少、与主力部队相距很远。擒贼先擒王。城内的张辽立刻发现这一战机,出城追击围堵孙权。果然是出来混早晚要还,之前孙权围堵张辽,这回被围堵的成了孙权。此时孙权身边只有陈武、凌统等人的亲兵,兵力不足千人,张辽军力反而超过了孙权。一方是要建立俘虏敌方君主的不世功勋,一方要为主公突围拼命。孙权突围吴军死伤惨重最后的决战异常惨烈。为了掩护孙权突围,陈武战死,凌统三百亲兵全部阵亡,凌统身受重伤侥幸逃脱。“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孙权运气不错,“敌已毁桥”的千钧一发时刻,孙权的马救了他,“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孙权骏马飞过断桥至此逍遥津之战以“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这样的胜利结束。因此,逍遥津之战的胜利,从张辽一方看,是李典秉持公心与张辽齐心抗敌,是张辽个人的骁勇和出色的临阵指挥能力,善于发现敌军破绽、果断出击。从孙权一方看,孙权的军事才能成了最大败笔。面对张辽的八百奇兵,孙权的临阵应对缺乏章法。最后撤退也没有考虑到敌军追击的情形,亲身断后却与大部队失去有效联络,身为君主自身差点被俘虏。孙策临终评价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如果合肥之战的统帅是孙策,或许张辽的名声就没有这么大了吧。换成是孙策,合肥之战会赢吗(单选)0人0%会不会不好说投票

张辽逍遥津一战威震天下,他为什么只去镇守合肥?

因为张辽后期的战争价值在于对抗东吴。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两者都是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的,而张辽后期只是镇守合肥,表面上看是一种浪费,实际上确实将张辽的战争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我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源于以下几点。1、逍遥津战役之后,张辽的名声可以很好的抑制东吴的进攻事态。逍遥津战役对于东吴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八百战十万,并且还差点俘虏了吴主孙权,这样的结果让张辽的文武双全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纵观三国战争时期,魏国一直都会面临吴蜀两国的夹击,所以魏国的军事力量部署方面不可以太过于轻视东吴,而张辽镇守合肥可以极好的抑制东吴,这点就如同蜀国派遣马超来防御西羌一样。2、三国时期的武将布防安排,并不需要所有的优势兵力集中。网络上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就是说张辽只是镇守合肥太过于大材小用了,应该将张辽派遣到更加直接的战争前线中去,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因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有着独特的军力部署特征,就算是刘备伐吴,也只是带了张飞和黄忠等两员一流武将,赵云、马超和魏延都没有跟随出征,所以张辽镇守合肥并不算是浪费。3、魏国的强盛需要名将的支持,所以更久远的保存名将是一种国策。蜀国的关羽等名将相继陨落之后,蜀国的国运都开始衰败了,赵云想要出征,诸葛亮也不允许,原因就是需要赵云的名声来震慑地方。而张辽对于魏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一定要将张辽派往最凶险的地方才是上策,而保护好张辽对于魏国来说是更加久远的利益。结束语:综上所述,张辽被安排镇守合肥也是非常有军事部署道理的。

张辽成名战“逍遥津战役”具体是怎么样的?

逍遥律位于合肥城东侧,现辟为风光秀丽的公园。公元215年,魏大将张辽与孙吴军队在此大战,孙权险些被活捉。《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记述的就是这次战役。三国时期,孙权在江北濡须口(今裕溪口附近)建立了军事据点,作为东吴的北门锁钥;曹操渡重兵据守合肥、皖城(在今潜山县级),作为向南攻吴的基地。因此,魏、吴双方在这几个地方频繁进行大战。如公元213年,曹操曾率兵四十万在濡须口攻打东吴,无功而返。公元214年,孙权派大将吕蒙、甘宁攻打皖城,魏将朱光及守城军民数万人被俘。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情报指出合肥有7000守军,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东吴应该是占据优势的。而合肥守军又如何面对这种局势呢?原来曹操在伐张鲁前,就已交给护军薛悌一封书信,封角处写著∶贼至乃发。现在东吴军果真北上,诸将就拆开曹操留下的指示。曹操书信中说,当孙权到时,张辽和李典两将军出战,乐进守城,不得与敌军交战。诸将看到曹操的指示都颇为犹疑,敌多我寡,势如危卵,还要出兵击贼,不是自找死路?况且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素不和穆,遇到这样的情况谁也不服谁的指示。三人中乐进较为持重,而张辽勇猛进取,於是张辽说道:“曹公远征在外,等他的援军到,我们早就被攻破了。所以曹公指示我们趁敌初至,兵马未齐之际先行攻击,挫其锐势,而军心稳定后才能守得住城。成与败,全看这一仗了,各位还犹疑什_呢?”李典听到这话,感慨的说:“此为国家大事,就看你的计谋定得如何而已,我岂能因私下的恩怨而忽略公事呢?”於是当夜张辽就在七千人中募选死士,选出了八百人。杀牛宴飨将士,预备明日的大战。编辑本段两军遭遇第二天凌晨,张辽披甲持戟,带著这八百人杀进孙权初到尚未整阵的部队,张辽带队冲进了东吴军镇营_,亲自杀了数十人,斩了两将,并且高喊著:“张辽在此!”敢死队直冲进孙权主阵,孙权大惊,不知该如何,左右亲卫赶紧拥著孙权退到小土丘上,以长戟指向四周防卫蜂拥而上的曹军。张辽在土丘下吼著,要孙权有种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敢有所举动,后来等局势稍稳一看,张辽军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就下令其它在外的军队从后面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圈不让他们有机会逃跑。张辽看局势不对,连忙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张辽与左右数十人杀出重围后,回头一看,其馀陷在重围的战士们高喊著:“张将军难道要丢下我们不管了吗?”於是张辽又再领着这数十人,杀进包围几层的东吴军,把其它人带了出来。东吴军人人都被张辽军震撼到,没有人敢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战志都萎靡下去,张辽遂领军回城,整备守城事宜。而魏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将领们对张辽也心悦诚服。孙权大军到齐后(除贺齐领著三千解烦军留在逍遥津南岸未到),就展开了攻城作战。谁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高又坚固,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材一样不少。诸将连续强攻了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人一时也都想不出什_破城之计,此时东吴军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没什_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回朝。东吴各兵团接获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看著吴军退去,却发现孙权主阵押於后面,其馀部队都已先行出发了。东吴军部队散退,孙权身边正是兵力最少的时候,机会岂可错过。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原来孙权要诸军先退,然后本阵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馀人。张辽立刻与李典、乐进率合肥城守军出城袭击。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全军右部督凌统带著亲卫族众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甘宁拉弓拼命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於是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鼓吹手听命,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在混战中,督禁卫军的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的后退士兵两人。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凌统亲卫护著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发现桥已被敌人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太监(?)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也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南岸有贺齐的三千兵马在那边接应。贺齐将孙权安置好了,就领著解烦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凌统护送孙权突围到津桥,看著孙权安全的到了南岸,又回身继续再战。身旁的左右亲兵一一战死,凌统也多处负伤。后来想说孙权应该没安全顾虑了,才准备离开战场。但是桥已被敌军破坏,各条通路也被敌军封锁,凌统只好披著战甲潜行,回到东吴军所在。孙权这时已上船,看到凌统回来,十分惊喜,赶紧找人帮凌统更衣换药。凌统因他的亲族众们没有人活著回来,很是伤感,孙权用衣袖帮他擦泪,安慰他说:“公绩(凌统字),亡者已矣,只要你还活著,还怕会没有人吗?”回去之后,孙权果然给凌统以前两倍的部队。张辽不知孙权已退走,问投降的东吴士兵,刚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善於骑射的人是谁,东吴降卒说那就是孙权。张辽与乐进在战场上遇到,谈到这事,说早知道就急追他,搅不好就抓到,魏军听了皆大为叹恨。等东吴军都撤出了,孙权在船上与诸将饮宴,贺齐在席间涕泣而道:“至尊(当时东吴将士如此称孙权)身为人主,应当持重,今天这样的事,差点全盘皆没,部下们都震惊万分,希望您能以此为终身之诫!”孙权起身谢贺齐,说必定会谨记在心。张辽、乐进、李典这次以七千人大败孙吴十万军,曹操大为叹赏,封张辽为征东将军。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户。乐进并前功增邑五百,共一千两百户,分出五百户封一个儿子为侯爵,乐进升至右将军。而东吴方面,凌统、潘璋拜为偏将军,蒋钦迁荡寇将军。陈武临战阵亡,孙权亲自主持葬礼,并要陈武两个爱妾殉葬。


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三国中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实际对比大多有所夸张,但张辽八百精骑大破孙权的却是实打实的经典。此战不像三大战役那么出名,但精彩程度和影响力丝毫不差。公元214年夏,刘备大军大破成都,占据了巴蜀。曹操与孙权在长江濡须口,进行了一次交锋,无果而终。曹操北迁长江江边的民众,筑皖城合肥作为淮南地区遏制孙权的基地和进攻孙权的跳板。孙权因刘备以得巴蜀,向刘备讨要巴蜀,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双方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公元215年3月,曹操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刘备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不得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还给孙权,换来两家和平,史称湘水划界。在这之后孙权为拿下曹操在淮南最后一个据点——合肥。但被张辽的计谋大的落荒而逃,甚至对日后三国的发展和走向起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张辽到底用了什么计谋?公元215年7月曹操入南郑,张鲁逃亡巴中,成为刘备和曹操争取投降的焦点。与刘备取得和平后,孙权率大军自陆口向东北方向挺进,此前孙权已经攻下皖城,俘虏了曹操的庐江太守朱光和参军董和,还有孙权此战的目标是曹操留在淮南的最后一个据点合肥。城里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率领7000余守军。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张辽自知不敌,还特意辟藏舟浦。8月孙权大军抵达合肥城外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东吴大将大半都到了合肥前线,大约8-10万人。张辽一方7000余人,敢从之士800人。逍遥津之战在这场敌我双方相差悬殊的兵力下展开了。由于张辽兵力与孙权相差兵力甚远,张辽决定以攻为守,从7000余守兵中选出800精骑奇袭孙权大军。张辽又杀牛,开剥牛肉,将牛肉赏给八百名敢死者,准备着大战。第二天张辽李典率领800精骑杀入孙权军中,吓得孙权不敢出城。张辽进出两次,带领得胜之军突破重围,返回合肥。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便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第二次突围中,张辽带领着先出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出馀众数百人。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张辽通过以攻为守,出其不意,一击制胜。同时对自己的将士们,不抛弃不放弃也是更加的坚定军心,也是逍遥津之战胜利的一个重大原因。吕布起兵兖州时派人招抚李典的族长李乾,因李乾拒绝而被杀。其子李整起兵与吕布对抗,后来其族人李进击败了吕布,李典在这一些战斗中有功,因此出名。张辽既然从吕布在兖州作战,肯定是跟李典一族交过手,搞不好杀了李典家不少族人。但好在张辽能够和李典本着以大局为重,在作战中并没有产生隔阂。也有史料记载,身为主将的张辽表现的太小器,竟然在害怕部下不服从命令,并且这个命令实际是曹操直接部署的,而李典则慷慨激昂,反倒像个临阵鼓舞下属的主将气概。但不管怎样,攘外必先安内,两人的和解也是此次战役获胜的原因之一。由于军中疫病,士气低落,孙权下令撤军。东吴各兵团接到撤军令,纷纷兵皆就路,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军队大多已经先行出发了,而在逍遥津以北只仅剩下少量的兵力。张辽觇望知之,率诸军追击,同时分兵去毁桥。张辽步骑齐出,很快到达津北。孙权见状,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甘宁拉弓拼命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鼓吹手惊怖而不能复鸣。于是,甘宁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甚至拔刀欲斫之,鼓吹手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虽然追击效果并不成功,但是也对孙权乃至东吴早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没有敢哭泣的了。除了张辽军内部计谋和战略,这次战争也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1.盛夏之时,淮北湿热,不久孙权军中开始流行疫疾,孙权不得只能全军而退。2.孙权军在张辽的进攻后士气低迷,直接吓破了胆。3.孙权对于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导致自己险些被抓,更加挫败自己军队的士气。4.吴国采用私兵制,招募和控制军队的权力被个人或者家族占有,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政府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产生制约和冲突。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不但化解了合肥之围,也为曹操势力南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挫败了孙权势力。

上一篇:四世同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