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春秋的作者是
《十六国春秋》的作者是崔鸿。崔鸿(478年~525年),字彦鸾,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人。北魏大臣、史学家,长广太守崔灵延之孙,梁郡太守崔敬友之子。崔鸿出身清河崔氏乌水房,爱好读书,博综经史。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彭城王(元勰)左常侍,历任员外郎、虞部郎中、给事中、祠部郎中、尚书都兵郎中、镇南长史、员外散骑常侍、高阳王(元雍)友、司徒左长史。孝明帝即位,崔鸿出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病逝于任上,追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著有史书《十六国春秋》。人物评价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把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崔鸿的家世背景,不但富于史学的传统,而且其高门大姓的出身,更是为其成书提供了优越条件。北魏时期,崔氏为北方地区的高门大族。崔鸿自身亦富有才学。《魏书》称其“少好读书,博综经史”,以才学闻名于洛阳。他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家世背景下,崔鸿最终成就了《十六国春秋》这部史学名著。史称崔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他见晋、魏前史皆自成一家,无所措意,乃转而综合十六国史,“定为一书”,名曰《十六国春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崔鸿
十六国春秋简介及详细资料
内容简介 原书 成书过程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十六国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 。正始三年(506),《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鸿又花了十余年时间访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522),终于全书写毕。《十六国春秋》成书一百卷,"十六国"之名因《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但本书虽然完成,却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其子崔子元将《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散佚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 。此书在北宋中期已经残缺不全 ,剩二十余卷,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曾引用 ,但已非全书,故如无《资治通鉴》,今人难以窥得五胡乱华全貌。《崇文总目》已不列其名。 辑本 明代屠乔孙、项琳之以《晋书·载记》《魏书》《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补缀而成辑本一百卷,仍题"崔鸿撰",并署"屠乔孙、项琳之同订",史料丰富,然欠考证,被清人斥为伪书 ,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汉魏丛书》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国各为一录,记各国主五十八人,与《晋书》大同小异。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纪念 。清代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所辑史料力求信而有征,并有考证工作,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作品目录 屠本 国名 卷数 人物 前赵录 10 刘渊(1卷),刘和(1卷),刘聪上、中、下(3卷) 后赵录 12 石勒上、中、下(3卷),石弘(1卷) 前燕录 10 慕容廆,慕容皝上、下(2卷) 前秦录 10 苻洪,苻健,苻生,苻坚上、中、下(3卷),苻丕 后燕录 10 慕容垂上、中、下(3卷)、慕容宝(1卷),慕容盛(1卷) 后秦录 10 姚弋仲(1卷)、姚襄(1卷)、姚苌(1卷),姚兴上、中、下(3卷) 南燕录 3 慕容德(1卷),慕容超(1卷),慕容钟等20人(1卷) 夏录 4 赫连勃勃(1卷),赫连昌(1卷),赫连定(1卷),胡义周等8人(1卷) 前凉录 6 张轨(1卷),张实、张茂(1卷),张骏(1卷) 蜀录 5 李特(1卷),李流、李雄(1卷),李班、李期、李寿、李势(1卷) 后凉录 4 吕光(1卷),吕绍(1卷),吕纂(1卷) 西秦录 6 乞伏国仁、乞伏干归(1卷) 南凉录 3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1卷),秃发傉檀(1卷),秃发文支等11人(1卷) 西凉录 3 李皓(1卷),李歆(1卷),李恂等8人(1卷) 北凉录 4 沮渠蒙逊(1卷),沮渠茂虔、沮渠牧犍(1卷) 北燕录 3 冯跋(1卷),冯弘(1卷),冯素弗等14人(1卷) 十六卷简本 卷一·前赵录 卷二·后赵录 卷三·前燕录 卷四·前秦录 卷五·后秦录 卷六·蜀录 卷七·前凉录 卷八·西凉录 卷九·北凉录 卷十·后凉录 卷十一·后燕录 卷十二·南凉录 卷十三·南燕录 卷十四·西秦录 卷十五·北燕录 卷十六·夏录 作品评价 优点 《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主纪改名为"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 ,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采用汉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观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六国?
六国指的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下面是六国的具体介绍:1、齐国: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2、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3、燕国:燕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4、赵国: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5、魏国: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6、韩国: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
关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
1、魏魏国(213年5月—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2、晋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3、南北朝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4、五代五代(907年—960年)。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5、十国十国(902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北方一个为北汉。江南以南吴最强,而后被李_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于979年统一除交州与幽云十六州外的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分裂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出现过九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国,加上北方的北汉,是为十国。十国的特征是:除了北汉,九国尽在南方:出现的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建国之地,有相承、有独立:版图大小不等,相差悬殊;存在的时间,一般都比五代各朝长;领袖名号,称帝、称王不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