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鸣乐器

时间:2024-12-17 15:22:49编辑:阿星

民族乐器的膜鸣乐器

膜鸣乐器,凡由紧绷的膜振动发音的乐器都属此类。它是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五大类之一。这类乐器均以张紧的膜为声源体,通过敲击、摩擦或以声波等方式激发使其振动发声。膜鸣乐器的发声,均属膜振动方式。张紧的膜靠张力作用产生恢复力,而不考虑其劲度。这一点和板振动相反,而与弦振动的情况基本相似。膜振动可以看成是弦振动由“线”到“面”的扩展。但膜比弦的振动方式要复杂得多。弦振动波形和速度是不变的;膜振动中波动的进行并不保持原形,而是复杂多变的。扩展资料:对膜鸣乐器的再分类,一般对各种击奏鼓按不同筒形划分,对非筒形的箍圈鼓和锅形鼓,以及不同击发方式的摇奏鼓、擦奏鼓和膜管,则另设类。按不同筒形分为:①圆柱筒鼓;②粗腰筒鼓(琵琶筒鼓);③圆锥筒鼓;④细腰筒鼓(沙漏筒鼓);⑤有脚鼓;⑥座墩鼓(高脚杯鼓);⑦长筒鼓。鼓筒很浅(如手鼓、铃鼓和八角鼓)或仅为一个圈环(如中国的太平鼓和日本的团扇大鼓)的鼓。锅形鼓:包括定音鼓和鼓筒类似盆、罐、缸等有底容器的鼓。摇奏鼓两种:一种内装卵石类颗粒,摇动时撞击鼓膜发声;另一种是鼗鼓(即拨浪鼓)。擦奏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插入一根细长棒,用手使之升降或旋转,使其摩擦鼓膜发声;另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拴上一条绳或一撮马尾,用手捋之,使鼓膜振动发声。膜管形式多样,基本结构为一根简单的管,在管端或管侧膜孔贴薄膜,用嘴含着吹口哼、唱或说话,以声波促使薄膜振动而产生音响。欧美和非洲均有这种乐器,有的属儿童玩具乐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膜鸣乐器

膜鸣乐器的发展史是什么?

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膜鸣乐器遗物,是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鼍鼓,它用鳄鱼皮为鼓膜,此与古文献所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虎座凤鸟架悬鼓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的传说相关联,证明它是中国远古先民最早使用的膜鸣乐器之一。随后各个朝代,此类乐器得到极为多样的发展,至近现代,其种类已有数十种,常见的如大鼓、小鼓、扁鼓、堂鼓、板鼓、太平鼓、八角鼓、腰鼓、长鼓、蜂鼓、狼涨、象脚鼓、渔鼓、纳克拉鼓、铃鼓、手鼓等。膜鸣乐器常与体鸣乐器组合成“打击乐器组”演奏,是各乐种演奏“锣鼓经”不可缺少的一类乐器。

我国最早的膜鸣乐器是什么?

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膜鸣乐器遗物,是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鼍鼓,它用鳄鱼皮为鼓膜,此与古文献所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的传说相关联,证明它是中国远古先民最早使用的膜鸣乐器之一。虎座凤鸟架悬鼓

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古老的体鸣乐器遗物是什么?

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古老的体鸣乐器遗物是陶钟和石磬。陕西长安客省庄和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钟,造型与后世青铜钟相似,一般认为是青铜钟的祖先。青海乐都柳湾和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磬,打制而成,造型古拙,发音清亮,是所知最早的石制体鸣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钟磬之乐”在各诸侯国宫廷中得到空前发展,1978年6月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遗址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因精湛的工艺、宏伟的造型、优良的发音和完善的律制而震惊世界,被誉为是壮观的“人间奇迹”。同一遗址出土的编磬亦相当完整。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使用的体鸣乐器铜鼓亦有惊人发现,云南楚雄万家坝和祥云大波那出土的战国铜鼓至今发音洪亮,是当今已知年代最早的“蛮夷系”铜鼓之一。其后,中国传统体鸣乐器经历2000余年发展,至今常用和曾失传现又恢复使用的有编钟、方响、铜鼓、各类锣(云锣、大锣、小锣、汤锣、乳锣、扺锣)、各类钹(大钹、小钹、大钗、小钗、水钗、碰铃)、各类板梆(拍板、竹板、梆子、木鱼、手梆、木鼓)等。上述乐器中的编钟、方响、云锣等,由多件不同音高的单体编排而成,可以敲击音阶,演奏曲调,属于旋律型体鸣乐器;其他乐器只用单体敲击,虽有一定音高,但只能奏节奏,不能奏曲调,属于节奏型体鸣乐器。中国传统体鸣乐器在器乐乐种“清锣鼓”、“吹打乐”以及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中,常与膜鸣乐器组合成“打击乐器组”演奏“锣鼓经”(打击乐谱),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音乐特色。

上一篇:nba季后赛总得分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