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8 04:19:59编辑:阿星

《儿童诗》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儿童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有人将这些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我们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回忆、享受这童年的乐趣。   幻灯片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并板书。   二、资料交流   看看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儿童诗,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三、检查预习   两首儿童诗是有区别的,谁来说说区别在哪   ⑴《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四、学习诗歌《我想》   1.录音范读,及时纠正你在预习过程中读不准的字或词。   2.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评议。   4.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⑴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在你的童年时代,曾经有过哪些美妙的愿望呢?(指名说)如果你能把自己美妙的愿望在待会儿的小练笔中也能变成一首优美的小诗,那就更棒了。   小组配乐朗诵。   五、指导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六、再次朗读,体会诗句的特别之处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   七、诗歌朗诵挑战赛   在今天的朗诵比赛中,你有没有信心和能力获得胜利!   八、拓展学习   仿写这两首诗中的一首,突出你童年最美好的生活或愿望。 《儿童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预习探究   1、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三、合作交流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体验 《儿童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渗透写法,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   (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   (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   (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   (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儿童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童年的幸福快乐。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通过学习诗歌,会仿照《我想》前四小节写诗句。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的方式了解和指导,使全班100%的学生会读生字"丫",认识"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观察、教师点评、读悟结合的方式,使全班80%以上的学生会读出童年的快乐。 3、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 4、目标4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检测。 过程预设: 一、谈话引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教师范读,激发情感。 三、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四、品读诗歌,深化情感。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六、再读诗歌,升华情感,背诵诗歌。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七、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板书设计:儿童诗两首 美好的愿望街头读书 丰富的想象力溪边钓鱼快乐 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儿童歌曲。(推荐曲目:《小白船》《春天在哪里》) 2师导:童年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明快的歌;童年是一个梦,一个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梦;童年是一首诗,诗中飘荡着快乐和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儿童诗两首》,走进童年,感受童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诗并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 (三)交流读诗感受。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诗。 2交流读诗感受及对诗歌的理解。(可结合诗歌朗诵来谈) 第一首诗《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的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撷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并完成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说说怎样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3指名试读并评价。 4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5再读课文。 (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它们分别是()和()。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亲近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其实,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能说说你的童年吗?或者读一首有关童年的诗歌,或唱一首有关童年的歌曲也可以。 (六)课堂练习 仿写儿童诗。 (七)作业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一)我想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美好的愿望 眼睛-------装在风筝奇特的想象 自己-------种在土地上 (二)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溪边美好快乐的生活 江上 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尝试写主持词,写一首或一节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两首》这两首分别是《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同学们的自学来学习的。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有个提议,今天我们想采用闯关的形式来学习,有兴趣吗?每一关都有得分,随机加分看谁得分最多,一并计入语文感恩银行。 2、创第一关必答关学习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 (1)大声朗读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想想这首诗描写了童年的几个怎样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纸片上。 反馈学生的答案。(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随机提问“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2)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说说你的理由。随机体会童年的快乐、情趣、可爱、顽皮,并进行朗读指导。 (过渡:童年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除了童年的生活,同年还有什么?) 3、创第二关抢答关学习第一首诗《我想》比较两首诗 (1)《我想》这首诗中,写了我童年的什么? (2)写了我几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令你神往?请你把它读出来。朗读指导 (3)课文中的哪些字或词让你读起来感到特别的美?随机感受韵律美 (4)快速浏览这两首诗,请你说出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内容不一样:一首诗表达愿望的,一首是表达真实生活学习场景的;形式不一样:一首是一首诗,另一首是组诗;三是第一首比第二首的韵律感强;意境不同)。 4、创第三关挑战关尝试写作 (1)写主持词。创设情景:表演诗朗诵节目。写好后评价。(提示:可用上书上的语言,写两三句即可)。 (2)仿照课文中诗的写法,用诗歌来写写自己童年的愿望和生活场景。提示:写愿望和场景的可写一个或几个小节,视自己情况而定。反馈交流。 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 《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2、鼓励大胆想象,如: 《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 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⑴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⑵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师随机板书。) 3、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⑴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⑵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⑶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4、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⑴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⑵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⑶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⑷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⑵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⑶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⑷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⑴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⑵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⑴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交流感悟。 ⑶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⑷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⑸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⑹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补充资料】 爱之歌 黑塞 〖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 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 一只黄金鸟,飞向你, 歌声嘹亮,翅膀斑斓, 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 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小学幸福是什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幸福”这个词语
  2、齐声朗读
  3、讨论:你认为怎样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4、引导: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牧童也去寻找幸福,他们寻找的幸福与我们的幸福是不同的,我们去看看好吗?
  设计意图: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去看看三个牧童寻找的幸福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交流讨论。(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齐读)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这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A、读一读
  B、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会我来采访你。(讨论---采访)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悟,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理解幸福是什么。
  3、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呢?(4、5自然段)
  4、师:在疏通泉眼时,他们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5、师: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实是怎样的呢?和十年前一样吗?
  出示句子对比: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A、读一读,感受十年后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们、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C、最终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6、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儿所说的------
  (再次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运用前后对比来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义。
  7、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
  8、看来幸福是什么呢?------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9、那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相互交流,指名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当中幸福的理解,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在现实社会中去理解幸福是什么,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0、出示小诗小结:
    幸福是帮妈妈做完家务时的满足
    幸福是考满分时的兴奋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学时脸上的微笑,
    幸福是帮助同学时的快乐,
    幸福是同伴之间的一声声问候,
    幸福是……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就是给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六、作业: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小学说明文群文阅读阅读方法有哪些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主旨,给所学课文正确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好文章,或者将原有的文章加以正确分类。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教师就很难将原有的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点,其实教师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常见的就有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的人文内涵、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把文章分为不同主题。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儿童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老舍笔下的人物”;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等等。 二、多种结构地呈现群文,让课文巧妙地出场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以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设计比较性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四篇童话故事后,引
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设计迁移性问题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设计冲突性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


上一篇:塑胶地板清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