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战斗机
歼-11战斗机据报道称,歼-11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俄罗斯生产和提供授权的苏-27SK(苏-27的外销版),由沈阳飞机公司建立生产线,俄罗斯供应主要零件与系统后建立生产与组装能力。中国仿制衍生机型歼-11B(J-11B),性能上有所改良。1996年12月6日,中俄签订军售协议,由俄罗斯提供零部件,中国在国内生产200架苏-27系列战机,此时,中国将在本国生产的苏-27战机更名为歼-11战机。歼-11B是对苏-27进行技术升级后,完全由中国生产的行号。主要数据 。 性能数据(估算 仅供参考)。外形尺寸:成员:1 (A/B);全长:21.9m;翼展:17.4m;全高:5.93m;机翼面积:62.04m²;空重:16380kg;重量载荷:最大起飞重量:33000kg;动力装置:早期:2台俄制AL-31系列涡轮风扇发动机;后期:2台中国产WS-10系列涡轮风扇发动机。 研发历史。 据媒体报道:199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向中国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机。为保证海峡两岸军力平衡,同时提升空军战力,中国决定向俄罗斯进口苏-27系列战机。首批苏-27战机于1991年进入中国。后中俄两国于1996年12月6日签订协议,俄罗斯提供部件,由中国在沈阳飞机制造厂进行组装,而从此时开始,中国自行生产、组装的苏-27系列战机获得了歼-11的国内编号。 装备情况。 目前歼-11系列战机全部装备中国空军。
中国歼-11战斗机有哪些性能数据?
歼-11,苏-27型战斗机中国产型号。中国从1992年开始先后引进了一百多架苏-27型战斗机。1997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协议,从而使中国可以生产苏-27型战斗机。中国自己生产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
性能数据
机长:21.935米;机高:5.935米;翼展:14.948米空重:157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37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3000千克;载弹:6000千克;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4390千米;作战半径:1500千米;实用升限:18000米;起飞距离:650米;着陆距离:620米;发动机推力:12500公斤。
歼11的绰号叫什么?
中国把苏27叫歼11空军认为用苏-27替换歼-6、歼-7机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办法,而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短期内无法装备服役。但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研制自己的战斗机意味着保持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因此航空工业普遍希望将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改进国产战斗机,如用AL-31F发动机装备歼-10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装备歼-7、歼-8。因此航空工业部门认为仿制苏-27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的项目。之后中央作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决心,既要独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又要尽快将苏-27国产化。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 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沈飞工业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战斗机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可惜沈飞后劲不济,在独立研制的新战斗机的竞争中败给了后起之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沈飞的拳头产品歼-8系列战斗机外销工作非常差劲,而成飞公司的歼-7M/P则赚了不少外汇。沈飞衰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公司内缺乏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总是希望国家给予项目投资,而不是自行打开市场大门。其歼-8系列可以说是这一精神状态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严重。其改进型一改再改,性能流于平淡,结果军方根本看不上,外国人更是只考虑歼-7系列。获得国产苏-27的主导权,让沈飞公司绝处逢生。根据协议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飞公司负责组装,并按20%的年进度将苏-27国产化。俄方将提供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并与中方合作改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 苏-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子走的,开始时进行进口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仿制雷达、发动机,全面实现国产化。第一个标志性的成功是1995年8月1日完全自行组装的苏-27战机交付空军第一军第三师使用,试飞合格。按具体计划,95年中方用俄罗斯散件组装了首批3架SK,之后按20%组装及现代化改进的年进度进行国产化。到2000年底,基本完成120套SK散件的组装,目前该协议也基本上完成,从俄罗斯订购的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60亿美金换来200架苏-27的战斗力和生产技术,物美价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苏-27的中俄协议分两部分,一是改造沈飞,引进生产线仿制;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成品及散件,总数量为200架。先引进24架苏-27SK成品,后由中国组装进口散件。此外有一条很重要的补充协议,当中方国产化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实际上在95年引进24架苏-27SK协议后,96年中国又引进了26架SK成品。这很可能是因为国产化进度出现问题,而形势又要求更多的先进战斗机。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送到中国的部分苏-27是直接从防空军现役部队中过来的“二手货”,据说但因为俄厂家生产的全新的苏-27质量水平有波动,虽然“二手货”是人家用过的,但却比全新的要好用。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相信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将使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采用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外电报道98年9月1日国产化的苏-27首飞,12月第二架定型试飞成功。这批产品的国产化范围尚不包括发动机和雷达,但已能叫上歼-11。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飞共生产了14架苏-27。发动机和雷达一直是解放军空军的软肋,据信AL31F的国产化取得了进展,但更有意义的是独立研制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成果显著。据称,FWS10推比达7.5,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相比之下,AL31F推比7.1,涡轮前温度1665K,加力温度2050K,净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对比之下,歼-11和歼-10使用涡扇-10的几率相当高。但目前涡扇-10尚不堪实用,只能用AL-31F和AL-31FN。此外据说我军的AL-31的大修还必需送回俄罗斯进行,费时费钱,令空军相当痛心。雷达方面,尽管我国地面雷达的水平相当高,但机载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当然,与老毛子的雷达相比,我们有一定的优势。 总的来看苏-27的引进、组装、仿制和国产化,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空军的战斗力。但其中带出的发动机、雷达等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某些先进技术对歼-10的研制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将引进的和我国自己的先进技术转为高性能战斗机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达到抗衡和战胜敌对势力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