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

时间:2024-12-19 20:21:04编辑:阿星

什么是生态农业?

学界公认首次提出“生态农业”一词的是美国土壤学家 Ablerche,他于1970年提出这一概念。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1982年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业内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用于传统农业,以期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人称科学怪杰的莱纳斯·卡尔·鲍林在上世纪就说过:“每一种疾患、每一种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矿物质缺乏上去。”我们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数问题都肇始于在矿物质匮乏的土地上栽种的粮食,以及吃这些食物的动物。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总质量的95%~98%。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体等只占土壤固相质量的不到5%。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上,土壤矿物质流失速度惊人。专家认为,正由于长期耕种中使用化肥使土壤矿物质严重流失,导致食物缺乏矿物生命元素,造成人体元素失衡,从而导致今天的各种慢病井喷式高发。 生态农产品  最近国内推出有良种、用良肥、变良田、出良品、讲良心的五良生态农产品新型品牌模式异军突起,形成一个生态农业产业链标准化多品种集约品牌。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标准,五良生态农业标准建设单位认证(五良生态农场)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认证(五良生态农产品)体系的推出,符合人们对生态健康食品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根据认证机构编制的《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体系》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评价与产品认证规则》标准,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中五良的定义为:良种、良肥、良田、良品、良心。  新时期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并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农业生产管理与产品品质标准认证体系。 生态农业 关于良种:  袁隆平在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时说:良种是一个核心,良田是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上一个,就是良心。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从源头破解‘卡脖子’难题,是种业打翻身仗的密匙。”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物种丰富,是我国种业全链条自主创新极其有利的条件。  环球网发表的《向良种良田要高质量发展》(经济新方位·2021怎么干),文章指出:良种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良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良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建设健康农田的关键。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生态农业对氮、磷、钾、钙、镁等一些要素和营养的损失要求降到最低限度,并尽可能做到能源自给,这就要求将农业废弃物及人畜粪尿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  《中国农业网》发文对农户提示:有良种、用良肥、变良田、出良品、讲良心是新时期新农人理应遵循的”五良生态农业”标准,有良肥还得有良法,物尽其用。并举例农作物的施肥禁忌。  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业重点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就不使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关于良田  土壤有多珍贵?10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是难以再生的资源;没有健康的土壤,哪有人类的未来?保护土壤是历史的选择。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一汤勺土壤中所含的活生物体数量要多于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地方能像土壤那样汇集如此之多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对我们这个星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物种生存并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我们正在帮助地球保持抵御力、适应力和健康力。  生态有机农业、轮牧轮作和保护性耕作农业可以保护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方法在保持土壤和水资源不退化的情况下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良田-良品”工程实施方案》中,体现以环境农业一体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质量为先、生态为本为原则,以良田出良品为主线,打造“从无序变有序、从资源到价值、从良田到良品、从花钱到挣钱”的寿光蔬菜产业服务链,创建“寿光鲜蔬”品牌,开拓中高端市场,引领寿光蔬菜产业振兴,实现新时代“寿光模式”。  良田是作物赖于健康生长的有效环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良田的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我们从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土壤酸碱度、土壤盐分、土壤有害物质六个方面进行改良。  关于良品  影响农产品品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两个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肥沃,环境的质量好(如水质好、空气质量高等);光照充足,昼夜的温差大;四季天气明显,细菌和害虫难以越冬;地理环境,外界的不利因素难以干扰。社会发展因素:农业技术比较发达,对品种进行改良选择;少使用的农药、少使用化肥等。  农产品质量通常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卫生品质三方面。传统的农产品质量的含义多指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具体地说,是农产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含量。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特征越来越趋于明显。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以及现阶段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在整体上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储运质量、外观质量(如果品和蔬菜的形状、大小、着色、光泽等)、风味质量及加工质量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物安全及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对农产品的卫生质量(如农药残留、病原体沾染以及有毒重金属蓄积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产品的卫生质量无疑也是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良心  农业生产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从有良种、用良肥、变良田、出良品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中,遵循五良生态农业标准行为准则,放心用自己生产的食品分享自己家人和亲朋食用,严格执行安全食品生产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才是一个合格的、有良心的新农人。  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推出正逢其时,农业专家组介绍,该体系中的五良标准细分解释如下:良种:种子及种苗健康无毒、抗病虫害、易种易管、有高产基因。良肥:肥料(包括农药)高效、低毒、安全、环保、无残留、多功能。良田:有害物质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生态健康平衡。良品:绿色有机、营养美味、健康优质、安全放心。良心:遵循以上四点行为准则从事农业活动的新农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和可视化是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顾虑可行方式。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认证是根据不同农作物产品,每一个单一项目都有细化的标准和规定,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单位评价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认证是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新型标准,包括环境、土壤、肥料、产品品质、种植管理、销售渠道、循环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因素在内,结合农业生产中各生产资料、生长阶段、各种技术、法规、现有标准而形成的新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通过标准管理及规范生产,并建立产品溯源系统查询平台,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扩大消费者对五良认证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安全食品良字号。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对生态农业进行区域化战略布局、专业化规模生产建设、系列化生产加工及经营以及经济管理一体化进行优化布局,走出一条符合“三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和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倡导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五良生态农业标准建设单位认证(五良生态农场)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认证(五良生态农产品)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五良生态农产品认证工作是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

生态农业的四个特点是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固碳减排,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生态农业旅游的相关趋势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业、旅游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还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农业旅游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举措;是推销名优特产品的重要途径;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好契机;是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思路;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生态农业旅游;百度百科-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和家庭养殖的区别

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技术,进行有规模的养殖,生产出绿色环保的食品。它与家庭养殖的区别在于:生态养殖是存在于散养和集中化养殖之间的一种有规模的养殖方式,它不仅有散养的特点,也有集中化养殖的特点;家庭养殖的规模相对较小,投资少,见效快,设施简单。一、什么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生态资源域如水域、江河及天然饲料,或者是利用生态技术,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不洒药,目的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二、生态养殖和家庭养殖的区别1、生态养殖(1)是有别于农村一家一户散养和集中化、工厂化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是介于散养和集中化养殖之间的一种有规模养殖方式。(2)特点:畜禽产品品质高、口感好;饲养量大、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经济效益高。(3)要做好生态养殖,需要注意:生态养殖的禽畜一般都是在散养在空旷且自由的环境下,所以排出的粪便也会随处可见,如不能及时清理掉,便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细菌传播,同时也会造成饲养员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健康问题,因此要应及时清理禽畜的粪便,减少对环境污染和保证环境卫生。2、家庭养殖(1)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投资少、见效快,规模相对较小,设施简单,自动化程度较低,劳动强度较大。(2)目前家庭养殖表现为两大特点:集中化养殖方式、农村专业户养殖方式与农村个体家庭式散养方式并存;公司经营、公司加农户经营与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并存。


什么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和家庭养殖的区别

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技术,进行有规模的养殖,生产出绿色环保的食品。它与家庭养殖的区别在于:生态养殖是存在于散养和集中化养殖之间的一种有规模的养殖方式,它不仅有散养的特点,也有集中化养殖的特点;家庭养殖的规模相对较小,投资少,见效快,设施简单。 一、什么是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生态资源域如水域、江河及天然饲料,或者是利用生态技术,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不洒药,目的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二、生态养殖和家庭养殖的区别 1、生态养殖 (1)是有别于农村一家一户散养和集中化、工厂化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是介于散养和集中化养殖之间的一种有规模养殖方式。 (2)特点:畜禽产品品质高、口感好;饲养量大、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经济效益高。 (3)要做好生态养殖,需要注意: 生态养殖的禽畜一般都是在散养在空旷且自由的环境下,所以排出的粪便也会随处可见,如不能及时清理掉,便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细菌传播,同时也会造成饲养员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健康问题,因此要应及时清理禽畜的粪便,减少对环境污染和保证环境卫生。 2、家庭养殖 (1)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投资少、见效快,规模相对较小,设施简单,自动化程度较低,劳动强度较大。 (2)目前家庭养殖表现为两大特点:集中化养殖方式、农村专业户养殖方式与农村个体家庭式散养方式并存;公司经营、公司加农户经营与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并存。

上一篇:何广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