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

时间:2024-12-20 02:00:57编辑:阿星

为啥都认为是杨国忠逼反了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杨国忠。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通。但是,杨国忠的发迹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750年)又封为东平郡王。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748年)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天宝十三载(754年)春,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据杨国忠的建议,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接着,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国忠的大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也一并被杀。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杨晞以及沈国夫人逃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裴柔在竹林中让虢国夫人用剑刺死自己。虢国夫人然后自刎,但没有死,被县吏押回狱中,后血凝至喉而死。   马嵬驿之变,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太子李亨自天宝五载(746年)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后,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又连遭倾轧;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后又弃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杨国忠势力的控制下就更无出头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


唐朝宰相杨国忠到底做了什么会成为安史之乱的起因?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将处于国力鼎盛时期的唐王朝打落,让后人无不惋惜。而之所以会爆发安史之乱,除了唐玄宗用人不当之外,还应该负责的就是时任唐廷宰相的杨国忠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杨国忠长期诬蔑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他为自保极易起兵作为天宝年间的两大新贵,杨国忠、安禄山二人,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关系非常亲近。但,他们二人却势同水火,主要原因是杨国忠并无威信,一个依靠族妹的裙带关系成为宰相的人,实在难以获得安禄山的敬意。从历史来看,安禄山对前任宰相李林甫十分尊敬,而杨国忠则不拿正眼相看。这就引起双方的斗争,而杨国忠利用自己长期在都城的优势,鼓动众人诬蔑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为此,杨国忠还煞有介事地安排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防范安禄山。而唐玄宗也曾听信杨国忠的建议,将安禄山召入都城,试探其意。唐玄宗的试探,让安禄山如坐针毡。毕竟,杨国忠怎么诬蔑他都无所谓,军人出身的三镇节度使会怕杨国忠吗。但,皇帝的试探就让人难以安心,与其可能受人陷害被皇帝查办,不如,奋力一搏。其次,杨国忠为进攻南诏进一步削弱都城防御力量天宝年间,唐王朝是典型的外重内轻:边疆驻扎精锐重兵,王朝内部空虚。尤其是长安、洛阳二京附近的京畿之地,包括河南河北等地,已经到了无军队防守的情况。面对这种形势,杨国忠不仅没有想办法解决,还进一步强行征兵,以进攻南诏。杨国忠正是因为受到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赏识才逐渐进入唐廷核心,因此,他对于剑南地区十分重视。在天宝年间,曾数次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进攻南诏,但均遭失败。为了填补损失,杨国忠在无法调动边疆精锐的情况下,在两京和河南河北等地进一步征兵,使得当地防务极其薄弱。对于安禄山来说,正中下怀,举兵南下谋取天下,似唾手可得。综上所述,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斗是席卷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而身为宰相的杨国忠未能加强防范更因此而身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唐朝宰相杨国忠做了什么?为何安禄山以他为由发动安史之乱?

杨国忠之所以会成为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借口,除了他与安禄山素来不和这一原因之外,还因为他平时太过作恶多端、专权误国。安禄山与杨国忠都是唐玄宗非常宠信的臣子,而他们二人之所以会得到宠信都与杨贵妃存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杨国忠本是一个不学无术、品行不端的人,后来借由杨贵妃族兄这一身份顺利被引荐给唐玄宗,继而开始飞黄腾达。而安禄山则是一个非常骁勇善战的将士,他先是因李林甫的大力称赞而获得唐玄宗的好感,后又因自请成为杨贵妃的义子而得到进一步宠信。且说杨国忠得势之后,其原本有所收敛的本性便又开始显露出来。得势之后的杨国忠不仅变得十分奢靡,他还开始四处铲除异己。比如说,曾权倾朝野的王鉷便就是被杨国忠害死的,曾备受宠信的宰相李林甫也因杨国忠的陷害而日渐受宠。此外,杨国忠还曾在民间爆发饥荒以及水灾时故意混淆视听,从而使唐玄宗误以为灾情并不严重,受灾百姓也因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为相期间,杨国忠因为好大喜功的缘故还曾两次鼓吹唐玄宗对南诏出兵。结果两次出征均以失败告终,众多唐朝士卒因此无辜枉死,同时战火也给边境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由此可见,杨国忠是一个专权误国的大奸臣。也正是因为他为人奸诈,所以安禄山在起兵时才会选用“讨伐杨国忠”这一由头。安禄山选择杨国忠作为起兵理由,其实也是因为他与杨国忠素来不和。成为宰相之后的杨国忠因见安禄山一直不曾将他放在眼里,是以经常会在唐玄宗面前挑拨说安禄山有谋逆之心。如此一来,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变得激烈。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安禄山自然想要将杨国忠除之而后快。等到了755年,准备已久的安禄山正式发起名为“讨伐杨国忠”,实为夺取政权的“安史之乱”。

杨国忠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杨国忠担任宰相之后,对安禄山的敲诈过狠,且有没有足够的手段能够控制安禄山,加上杨国忠担任宰相后的政治腐败,名声载道,于是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的安史之乱。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之后,由于爱屋及乌,杨国忠也开始飞黄腾达起来,更是升到宰相之位。由于杨国忠和安禄山二人都是新贵,同样得到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喜爱,但是杨国忠的发迹却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在安禄山已经升任平卢节度使后,杨国忠还没升到高官范围,于是安禄山根本瞧不起杨国忠。于是在杨国忠升任宰相之后,就经常找安禄山麻烦,且在看到自己无法制服安禄山之后,就开始时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原因安禄山手上握有重兵。唐朝的法律给了节度使非常大的权利,加上安禄山做了十多年的节度使,于是造成了他一个人掌管的兵力就几乎占据了唐朝所有节度使兵力总和的40%左右,这还不算安禄山私下招募的私兵,有如此大的地盘和兵力,加上安禄山的野心,造反是在所难免的。安禄山本来一直感激玄宗的厚遇,想等玄宗死后作乱,但见杨国忠一心在置自己于死地,觉得已经危在旦夕,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起兵谋反。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安禄山造反是杨国忠逼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国忠

上一篇:xperia x performance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