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儿对眼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带她家老二(六个月左右)出门,好多奶奶辈的都说孩子的眼睛看上去不正常,觉得“斗鸡眼”了。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也让我看。我觉得正常,孩子黑眼珠比较大,所以看起来有点。后来我回去翻看我们家孩子那么大的时候的照片,也是如此。
做父母的总是不放心,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生各种稀奇古怪的病,父母难免多想。
后来,还是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孩子小,鼻梁低,所以眼睛眶内距较大,造成两眼内侧部分白眼球被覆盖,形成假性对眼的症状。等孩子长大后,鼻梁长高后,对眼自然消失。
我的朋友夫妇听了医生这话总算放心了。
医生说平时在家可以多更换孩子的睡姿,陪孩子玩耍时,多用移动的方式吸引孩子眼球。
后来我在网上找了一张明星孩子小时候照片,就是这样的。长大后对眼就消失了。
孩子刚出生时视力很弱,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仅对光有反应。眼睛见了强光,瞳孔能缩小,而且把眼睛闭上,再睁开眼睛时,没有目标,瞳孔任意转动,无法盯着一个物体,没有形成注视。出生后1~2月开始对人脸有反应,3月时能注视颜色鲜艳的玩具并追随。
0~2月时可能表现为外斜视,较少见内斜视;3月龄双眼视力开始发育。
3~6个月时眼位应为正位,少数呈外斜位,内斜视为异常状态。
4月龄时对近物产生适当的调节反应。
3~6月龄时就可以用手电筒采用角膜映光法检查是否存在斜视。
“对眼”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假性内斜视,即双眼内眦部过宽,内眦赘皮,遮住部分内侧“眼白”,看着像是内斜。如前文所述情况。
这种情况是由于视觉错觉引起的,不会影响宝宝的视功能发育。但是,宝爸宝妈们也要注意,宝宝此时眼睛还未发育完全,仍需要定期检查,且不能让宝宝过度注视近距离物体,避免诱发调节性内斜视。
第二种情况,调节性内斜视
这种情况,发病年龄:通常为6月—7岁,最常发生在2—3岁左右。早期内斜视可间歇性出现,注视近距离物体时易诱发内斜视,多为中高度远视(+2.00D~+6.00D )。
治疗方法:扩瞳验光后戴全矫眼镜(不需要手术),并定期复查。
这就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幼儿园左右的孩子带着眼镜,一边镜片是被遮住的。
第三种是,先天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视觉系统发育不完全、会聚系统的功能缺陷或发育迟缓有关。通常需手术治疗,大部分患儿通过手术能获得眼位正位。若两岁以内,眼位矫正到8棱镜度以内,大部分患者将获得一定程度的周边融合和粗的立体视。若眼位在2岁以后才获得矫正,获得双眼融合的机会就很小。
宝宝对眼是怎么造成的
昨天上午10点多钟,1岁2个月的栋栋被妈妈抱着,到医院陪远房的爷爷看病。爷爷的眼睛充血一个多月了,医生在替爷爷检查完之后,顺便瞄到了栋栋,医生说:“这个孩子的眼睛好像不太对劲耶。”顺着医生的目光,妈妈这才仔细地看了看栋栋的眼睛:左眼的瞳孔几乎和鼻梁方向靠在了一起。妈妈心里当时就咯噔了一下:“对眼!”
“我平时是觉得有点不对头,但是又没怎么仔细看,怎么就成了对眼了嘛。”妈妈发现孩子的眼睛一看东西,左边的那个瞳孔老是喜欢往右边靠,但是因为孩子的瞳孔比较大,所以也没有特别在意。后来,医生为栋栋进行了眼科的检查,最后诊断为“内斜视”。
“内斜视”俗称“对眼”。医生告诉栋栋妈说,人的眼部有六块小肌肉,这些肌肉指挥着眼球的运动,而宝宝眼内斜是因为六块小肌肉中的某两块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力量发展不均衡而导致。
新桥医院眼科医生廖琼给栋栋妈解释了“对眼”的成因以后,栋栋妈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造成了孩子的眼病。想了想,她问:“小时候,他的婴儿床上右边挂的玩具,是不是有影响呢?”“如果你不换方向,长期在右边挂着,孩子长时间地注视右边,当然容易引起孩子的斜视了。”廖琼医生说,年轻妈妈图方便喜欢在摇篮的'上方,挂一个不动的玩具来逗孩子,由于距婴儿的眼睛很近,孩子较长时间注视,眼球不动,因此,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形成对眼。
摇篮摆设玩具,应在1.5米外,并多摆几件,让婴儿的眼珠不断转动。婴儿在摇篮的时间不能太长,大人应过一段时间就将婴儿抱起来,让孩子能看到周围的事物,以增加婴儿的眼球转动频率。
在医生的启发下,栋栋妈又想起,栋栋的床刚好右边靠着窗户,怪不得小时候栋栋老是喜欢朝右侧睡。廖医生说爸爸妈妈要注意变换小孩睡眠的体位,使光线投射方向能够经常改变,今天头睡左边,明天头睡右边,注意调换,这样就能使孩子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形成单侧的对眼。
栋栋妈妈越想越后怕,原来这些习惯,都在一点一点地让孩子的眼睛受到伤害。
经常给孩子换体位,并注意婴儿床位与玩具或家里小灯光的距离,防止孩子两眼经常注视近物。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我感觉他的眼睛就是这样的呢?”栋栋妈妈翻出手机里孩子才出生不久的照片来看,发现栋栋的眼睛两只都有点“对”。医生解释说,婴儿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而婴儿喜欢用深沉和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事物或与父母亲人交流。再加上婴儿时期婴儿的鼻骨未能发育,两眼距离较近,所以视觉上感觉宝宝好像是“对眼”,其实,这对于大多数婴儿来说,属于暂时的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再隔几个月后婴儿双眼的共同注视能力就可以发育良好,因此,家长这时候没必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