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年华

时间:2024-12-21 20:08:07编辑:阿星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12)

第一章 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第四节:仕途商海(中)




那时候,整个九江地区能与白鹿宾馆相提并论只有庐山大厦,因为在1984年,庐山大厦被香港一家公司承包经营,成为九江市乃至江西省的第一家外资宾馆。陈伟到庐山参加庐山大厦开业庆典活动时,遇到了曾经和他一起到庐山做接待外国大使准备工作的省外事办王彪处长,这时的王处长已经担任江西省旅游局首任局长。

平时难得见上一面的两人很快就聊到了一起,王彪局长告诉陈伟一个消息,下面的市县将会成立旅游局,他认为陈伟应该是九江市旅游局首任局长的最佳人选。1985年,九江开始筹建旅游局,市政府任命陈伟为旅游局的负责人。就在陈伟任职没有多久,市烟草专卖局的李局长来拜访陈伟,一见面就说是来请他帮忙的。原来烟草局在浔阳楼旁边盖了一栋当时在九江最高的大楼,20多层的建筑本来是做办公楼用的,但是大楼还没有装修就遇上了烟草专卖局进行企业体制改革,现在成了一栋烂尾楼。李局长希望陈伟能在旅游行业找一家企业把那栋大楼接手过去。陈伟和李局长早就认识,两人虽然谈不上深交,但陈伟就是一个热心的人,满口答应帮他这个忙。

当时,九江的本地企业还没有实力接手烟草局的那栋大楼,陈伟那段时间因为旅游局的筹建工作,经常和省里的王彪局长联系,便问王局长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企业可以介绍到九江来投资。王局长说香港其士集团正与武汉市旅游局洽谈一个酒店项目,就不知道他们对九江有没有投资意向,王局长把武汉市旅游局长的电话告诉了陈伟,让他联系武汉那边看看。陈伟在武汉旅游局局长的帮助下,与香港其士集团的总裁取得了联系,陈伟向对方详细介绍了九江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并对烟草局大楼的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没想到,陈伟一个电话就把事情解决了。其士集团的总裁到九江考察后,决定在九江投资,把烟草局那栋烂尾楼改造成九江第一家四星级宾馆--其士大酒店。

在陈伟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九江市旅游局运行良好,有效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多年的工作实践,也让陈伟对如何当好一个单位领导有着自己独特理解。他认为“领导”的概念应该是这样:领,就是方向,就是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懂得战略方向的选择;导,就是执行,就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拿到结果的能力。陈伟曾开玩笑的说起他在旅游局工作时的一些往事:“我这个人能力一般,但运气还是蛮好的,我负责修复的石钟山和工作过的庐山,是国家级与世界级的名山。负责改造和引资的白鹿宾馆与其士大酒店,都是九江市区当时最好的宾馆和最高的建筑。”

陈伟先后与九江市区两栋高楼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能说他与高楼还是很有缘分的。1988年的时候,“与楼有缘”的陈伟终于分到了一套带院子的房子,一家人兴高采烈的乔迁新居。但就在搬进新房没有多久,陈伟的母亲却发现得了癌症,一家人都陷入了忧虑之中。陈伟的母亲是在1988年夏天去世的,这个时候的陈伟,正是事业更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母亲的突然去世,让陈伟感觉人生的某扇门“砰”的一下就关上了,在自己生命前行的路上,某一个地方突然就熄了灯,灰暗了下来。他不知道自己竟会有这样深切的感受,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悲伤,到底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楚。自己和母亲之间的那种情感,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说得清的,因为他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母子之间几乎是没有距离的,应该是在自己的想象之中的。可是,母亲这突如其来的离世,让他一下懵了头,觉得生活就像断了层一样,出现了让他难受无比的空白。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陈伟除了工作,几乎成了一个自闭的人,以前不曾想过的点点滴滴,一点一点都涌上心头。他想起读私塾的时候,那天母亲不知什么原因就那样站在学堂门前,远远的、静静的看着他微笑;他记得母亲为了不让他去当空军,一连三次跳进水塘寻死寻活;他知道母亲其实也是一个极要强的人,其实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做人的尊严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母亲潜移默化给自己的影响。而在与母亲生活的这么多年,陈伟从来没有总结过这些。

陈伟突然找到了当年自己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根源,在外人看来,他两次放弃到外地发展的机会,是因为母亲不想他离开身边,是因为母亲的阻扰造成的,但这个时候,陈伟自己内心很清楚,他之所以放弃那些机会,主要原因并不是母亲舍不得他,而是他根本就离不开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陈伟在那段难熬的日子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悲伤与无奈。

从上私塾、读中学到参加工作,陈伟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在不倦地奋斗,这除了对自己的理想负责外,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把自己的荣耀与父母一起分享,希望用自己的成功去孝敬父母、去回报他们。但是,母亲却在他的事业将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撒手离世,这给陈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真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就在陈伟还没有走出丧母之痛的时候,他又碰到一件让他难以接受的事情。1989年,市里对政府部门的领导进行任命时,从别的单位提拔一个人来当市旅游局局长,而从一开始筹建到一直负责市旅游局工作的陈伟,却只是担任旅游局的副局长,这不仅让陈伟有情绪,也让和他一起工作了几年的单位同事想不通,但市里的人事安排不可更改,对陈伟的不公已成定局,当然,对陈伟内心造成的伤害已成事实。

那是陈伟心情最失落的一段日子,他有时候想,是不是自己在工作中做错了什么?还是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在仕途发展?过去看似成功的经历,却让他觉得是命运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这对内心一直充满自信与骄傲的陈伟来说,的确是难以忍耐的事情。因为,比起周围的同龄人,陈伟上学、参加工作、从县里调到市里担任处级领导职务的经历,简直就是一条金光大道,这么顺风顺水一路走下来,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是,内心体会,冷暖自知,陈伟到现在都不太愿意回想起过去,不像一个步入老年后的人一样喜欢拿怀旧当享受。但是陈伟自己也不否认,正是旅游局的挫折经历,让他想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看淡了不少事情,也许,那些仕途中的成功与失意的确不应该是他所眷念的,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喜欢挑战困难的人。作为副职的陈伟在旅游局度过了一段并不开心的日子后,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工作和生活下去了,他需要做出改变。

在庐山工作时,陈伟由于母亲的阻止放弃了去北京工作的机会,甚至辜负了周南副部长的爱才之心,但没有到外交部工作的陈伟,这些年来却一直与周南副部长保持着联系。就在陈伟对仕途萌生退意的时候,当时作为香港和澳门回归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的周南,正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职务。陈伟给周南打了一个电话,把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如实说了出来,希望换个工作环境,最好是离开九江,因为母亲已经不用他陪在身边,他可以远行了。周南知道陈伟的想法后,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在电话中对陈伟的去向做了妥善的安排,让陈伟以国务院港澳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陈伟之所以能与周南保持长时间的联系并得到他的信任,很能说明他的过人之处。


带 “华” 的褒义成语

锦瑟年华 才华超众 才华盖世 才华横溢 朱轮华毂
朝华夕秀 啜英咀华 春华秋实 词华典赡 豆蔻年华
掇菁撷华 繁华损枝 芳年华月 放马华阳 风华绝代
风华正茂 风信年华 富贵荣华 光华夺目 含菁咀华
含英咀华 寒木春华 鸿图华构 鹤归华表 鹤唳华亭
华亭鹤唳 花信年华 华不再扬 华而不实 华封三祝
华冠丽服 华屋丘墟 华屋山丘 华星秋月 悔读南华
及笄年华 锦瑟华年 锦瑟年华 咀嚼英华 开华结果
枯树生华 悃愊无华 马入华山 拈华摘艳 年华垂暮
朴实无华 朴素无华 秋实春华 荣华富贵 删华就素
韶华如驶 水木清华 水石清华 天华乱坠 铁树开华
物华天宝 衔华佩实 虚度年华 遥遥华胄 一梦华胥
一现昙华 遗华反质 雍荣华贵 雍容华贵 直扑无华
直权无华 踵事增华 朱轮华毂 白华之怨 才华超众
富贵荣华 风华绝代 风华正茂 芳年华月 风信年华
华不再扬 悔读南华 华而不实 华冠丽服 鹤唳华亭
寒木春华 华亭鹤唳 华屋秋墟 华屋山丘 含英咀华
及笄年华 咀嚼英华 锦瑟年华 悃愊无华 荣华富贵
物华天宝 水木清华 衔华佩实 雍荣华贵 朝华夕秀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31)

第三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第二节 助贫帮困(下)

赣电在办学过程中,一切为学生着想。陈伟不仅把收费标准控制在农村家庭可以接受的水平,重要的是把收上来的钱全部用在办学上,从不把学校作为赚钱的工具,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赣电的生源稳定性也非常高,经常是一个村一个村的孩子结伴而来,家长们都非常信任学校,有不少家庭还把家中兄弟姐妹一同送到赣电学习专业技术。

1999级电子班冯小平是都昌县土塘镇冯桥村人,这是一个交通十分不便且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进一次城要走半天的泥泞小路,在这里能读到初中毕业,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1999年,冯小平和妹妹冯小琴一道来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学习,有趣的是兄妹俩读的是同一个专业,分在同一个班,还是同桌,真可谓是学之相助,学能勉励,学有所获,学能竞争。

兄妹俩都到赣电读书,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年冯小琴初中毕业时考上了高中,为了让妹妹能继续上学,当时读高一的冯小平决定弃学到深圳打工。由于家里实在困难,冯小琴的班主任刘老师就把她推荐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并且在学费上受到减免照顾。而这时在外打工的冯小平因为没有技术,一天累到晚赚的工资也只能够维持生计。刘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就劝他先学一门技术再出去打工,并且向他推荐了赣电。他的父母也觉得他们兄妹俩能在一所学校读书,也能互相关照,便支持他辞去工作回来上学。

就这样冯小平背上简陋的行装又踏上了求学之路,与妹妹冯小琴作为赣电资助的农村贫困学生,一起在赣电学习。在赣电仅仅学习了半年,兄妹俩就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具备了动手能力。放寒假前,他俩各自安装了一台收音机带回了家,父母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也是非常高兴。

在赣电的三年里,冯小平兄妹俩不仅感受到了同学之情与师长之爱,还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2001年的时候,冯小平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100元奖金,他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理想的学校,毕业后兄妹俩都顺利在深圳的一家电子公司就业,冯小平以出众的工作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术,成为车间的技术主管。

与冯小平兄妹俩情形相同的还有星子县华林中学的王先河老师,他先后把三个儿子都送到这里读书。老大王水林是1997进入赣电学习电子专业,2000年在广州宝安电子厂扎下了脚跟,成为厂里的技木骨干,月薪2000多元。老二王春林于1998年进入赣电学习,毕业后分到中山电子厂,工作一年后就担任该厂检验组组长。看到两个儿子都在赣电学习成才,王先河在2001年,又把老三王秋锟送到赣电学习,毕业后和二哥一起在中山电子厂工作。三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在人们向往的南方城市争得一席之地,当地不少居民对王先河的家庭投来羡慕的目光,同时更加钦佩作为父亲的王先河当初对孩子人生之路的正确选择,把三个孩子都送到赣电学习,从而走上了成才之路。

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创办以来,不仅市内地处偏远山区的修水、武宁、都昌、彭泽等县有不少家长慕名送子女上赣电,就连远在千里之遥的甘肃、山东,邻近的安徽等省也有不少人将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更为有趣的是,20多年来,先后有40多位家长将自己孩子中的“老大”“老二”,甚至“老三”,相继送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读书,兄弟姐妹同读一所学校,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们是:修水县的雷湖海、雷风琴(兄妹),都昌县的冯小平、冯小琴(兄妹),彭泽县的朱胜忠、朱胜良(兄弟),湖口县的徐小华、徐小刚(兄弟),彭泽县的何玲、何圆(姐妹),都昌县的彭美林、彭彩林(姐妹),彭泽县的张文娟、张文洋(姐弟),山东省的周梅、周孙(姐弟),都昌县的朱星明、朱星琴(兄妹),星子县的王水林、王春林、王秋锟(三兄弟),都昌县的吴海凤、吴先富(姐弟),星子县的胡宝林、胡宝星(兄弟),瑞昌市的郭肖、郭玫(兄弟),都昌县的王芬、王芳(姐妹),安徽省的陈义平、陈义香(兄妹),星子县的陈和良、陈芳(兄妹),彭泽县的叶祥飞、叶祥伟(兄弟),永修县的王梦桃、王圆圆(姐妹),德安县的许霞、许彬(兄妹),瑞昌县的黄燕、黄飞(姐妹),修水县的南宫万、南宫林(兄弟),星子县的蔡源平、蔡源春(兄弟)。

这么多的兄弟姐妹同读一所民办学校,充分说明了赣电的办学实力和取得的成功,就连一些民办中学也主动与赣电挂钩,有意将自己培养的学子送到这里进一步深造。

有一次,记者采访陈伟董事长时问他:“一个企业家要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陈伟回答说:“有一份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因贫失学的孩子依然占到30%以上。一个人或者一所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的社会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视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要让那些想要读书,而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读得起书。希望媒体和政府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办教育事业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哪怕是点滴的力量,只要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也是最真实的情感。

投身民办教育就是陈伟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他疏财办学,关爱学生,从不将自己助贫帮困的善举在别人面前炫耀,也从不让人知道他办学的艰辛,在赣北教育界,陈伟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20多年来,陈伟对孩子们的爱,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每个孩子干涸的心灵。办学20年,减免学费,是他向学校财务人员发出最多的指令。

20多年来,陈伟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悲伤着孩子们的悲伤,为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为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忧虑。办学20年,他始终把“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社会效益必须放在第一位”,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目标。

20多年来,陈伟不仅将办学收取的所有学费全部投入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还为来自边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担保办理国家贷款助其就读,并允许一些特困家庭的学生分期缓交学费,减免部分学费。

办学20年,陈伟为3000多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免交床上用品费600多万元。从赣电走出的这些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为改变其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前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赣电的教育扶贫扎扎实实地取得了成果。这些学生不忘母校的精心培育,不忘恩师的谆谆教诲,纷纷向母校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首届15名毕业生在赠送给母校的锦旗上书写着“母校教益,恩重如山”,1998级毕业生也在锦旗上写着“感念师恩,情系母校”。在全国各地就业的赣电毕业生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感谢信,则像雪片般飞来。

学生是这样,家长更是感激不已。彭泽县一位学生家长尹先民说:“是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培养我孙女成才,使她有了一份收人颇丰的技术工作。现在她每个月给家里汇四、五百元钱,我真不知如何感谢学校才好。”许多家长捧着孩子在外工作寄回的照片和书信,专程来到学校报喜。看着家长们饱经风霜的笑脸,感受着来自各自岗位上的赣电学子滚烫的心,陈伟感到莫大的欣慰。

“这是一所非常棒的学校,这里有很好的环境,有很出色的管理,特别是陈爷爷和老师们滚烫的心,使我灰溜溜的心里开始不断迸射出火光。”这是1997级微机专业毕业生刘圣荣在写给陈伟信中的真情表白。

办学后的陈伟很忙,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但他总会忙中偷闲给孩子们群发短信。他在手机的微信中写道:希望你们在工作岗位上,力所能及地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社会多作一份贡献。希望你们都有一颗爱心,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冬掬雪水化汗水,春吹桃李满天下。

20多年来,陈伟收到的感谢信太多太多,这对他来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计算的财富。陈伟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从赣电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孩子们的联系方式,他欣慰地说:“这些孩子有些资助过,有些没有。我很喜欢跟他们联系,喜欢听他们说说现状,看到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高兴。”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出自哪首诗?

出自宋代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雪:这里喻指梨花。清明:清澈明朗。译文: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赏析:《东栏梨花》为北宋诗人苏轼所做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是什么颜色呢

亲,“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出自宋·苏轼《东栏梨花》。这两句大意是:梨花白,柳条青,在柳絮飘飞的暮春季节里,梨花开满了密州城。

淡白与深青映衬,色彩安排得巧妙;飞絮与鲜花相间,勾画出美丽的春色。可用于写春天柳青梨白、絮飞花绽的景色。【摘要】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是什么颜色呢【提问】
亲,“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出自宋·苏轼《东栏梨花》。这两句大意是:梨花白,柳条青,在柳絮飘飞的暮春季节里,梨花开满了密州城。

淡白与深青映衬,色彩安排得巧妙;飞絮与鲜花相间,勾画出美丽的春色。可用于写春天柳青梨白、絮飞花绽的景色。【回答】


上一篇:劳动节作文400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