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武氏檄的诗人是谁
讨武氏檄的诗人是谁:骆宾王原文: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翟,陷吾君于聚。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帝后,识夏庭之遽衰。翻译: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讨武氏檄的诗人是谁
《讨武氏檄》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词作品。背景:《讨武墨做》原名为《为徐敬业讨武墨叫》,作者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个人简介:骆宾王字观光,整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区嘉谈并称冒骆。骆宾王为李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擅长领域: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如晚风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间亲切。其他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家人口的名篇。《送郑小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词还不协调,律体形式音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宴宴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扦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骆宾王
讨武氏檄谁写的
《讨武氏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檄是古代用以声讨、征召或晓谕的文告,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之际。刘勰《文心雕龙》论析檄时说:“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声威。”形象地说明檄文的特点在于先声夺人。而要先声夺人,檄文必须“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要有理有据,而且理直气壮。《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先声夺人,立论严正,理直气壮,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说檄文的特点,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此文属骈体,骈四俪六,对仗工整,用典切实,又清新自然。